首页 > 最新动态 > 【30周年系列报道】天邦膜技术公司总经理徐徜徉:气体分离膜技术正迈向更广应用领域
最新动态
【30周年系列报道】天邦膜技术公司总经理徐徜徉:气体分离膜技术正迈向更广应用领域
2025-11-114


共商膜事 共谋发展


近日,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徜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气体分离膜技术正从传统工业应用向新兴环保与资源利用领域拓展,尤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回收、二氧化碳捕集与天然气提氦等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他指出,尽管目前气体分离膜在整个气体分离技术中占比有限,但随着膜材料性能提升与技术集成优化,未来十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数倍增长。


徐徜徉表示,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提升与资源战略需求增强,气体分离膜技术在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方面,膜技术适用于高浓度VOC的回收,通过将90%以上的有机物回收再利用,再结合催化燃烧等后续工艺实现达标排放,实现了资源回收与环保治理的结合。在二氧化碳分离领域,天邦开发了专用膜组件与工艺,已在天然气田及油田伴生气脱碳中实现应用。一类天然气国家标准要求二氧化碳含量低于3%,徐徜徉指出,这类脱除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特别适于发挥膜技术“粗脱”特长。而在一些分离精度要求高的应用场合,膜分离与吸附、吸收等技术结合,可大幅提高分离效率,降低投资及运行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氦气提取这一战略资源领域,天邦实现了技术路径的创新。我国氦气资源高度依赖进口,近年来虽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但量产能力仍待提升。传统方法需通过天然气液化提取氦气,能耗与成本较高。天邦开发的膜法提氦技术,可在常温下直接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氦气,无需液化环节,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徐徜徉透露,公司已签署两套技术许可合同,相关项目正在建设中。尽管氦气整体市场规模有限,但对保障航天、半导体与大科学装置等关键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尽管气体分离膜技术在特定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徐徜徉也坦言,其整体应用仍面临一定局限。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提浓与粗脱环节,在高纯度分离领域尚需与其他技术结合。此外,国内气体分离膜市场规模约为每年20亿至30亿元,天邦作为国内代表企业,约占10%份额,其余市场主要由美国、德国等国际企业占据。这与水处理膜国产化率较高的局面形成对比,反映出气体分离膜领域仍处于追赶阶段。


面对未来,徐徜徉强调了技术集成与材料创新的双轮驱动。短期内,公司将重点推进膜技术与吸附、浅(深)冷等工艺的耦合,拓展在煤化工、油气田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在煤制乙醇合成气分离中,天邦采用“膜分离-变压吸附”集成技术参与了国内首套50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后续已有数百万吨级项目在推进。长期来看,膜材料性能的提升是关键突破点。徐徜徉指出,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s)等材料研发成果,已在实验室中将膜的渗透性与分离系数提升近十倍。若实现产业化,气体分离膜有望进入传统由深冷精馏与吸附主导的市场,带动整体规模显著增长。


在市场布局方面,天邦目前已在东南亚、俄罗斯、非洲等地区开展业务。徐徜徉表示,未来公司将加强膜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拓展,逐步提升国产气体分离膜的国际竞争力,并期待在更广泛的全球市场中展现中国技术的价值。


随着环保与资源战略需求日益增强,气体分离膜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天邦在推动技术产业化与前沿应用方面的努力,不仅体现了我国在高端膜分离技术领域的进步,也为实现关键资源自主可控与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END-


《2023-2024中国膜产业发展报告》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